瀏覽數:2023 推薦度: 投票數:0評論數:0 | ||||||||||||||
德國6月外貿出口額增14.9% 中國連續三月成德國最大出口國 | ||||||||||||||
核心提示:德國6月外貿出口額環比增長14.9%;進口環比增長7%,其中德國進出口最大的貿易國均為中國。 | ||||||||||||||
德國6月外貿出口額環比增長14.9%;進口環比增長7%,其中德國進出口最大的貿易國均為中國。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德國出口經濟的格局正在發生悄悄改變。 長久以來,德國的對外出口國前三位國家是美國、法國和中國,然而在過去的半年中,這一排名“洗牌”了。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期公布的德國上半年進出口數據,德國6月外貿出口額環比增長14.9%;進口環比增長7%,其中德國進出口最大的貿易國均為中國。 實際上,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從2020年4月開始,德國對外出口國前三位的順序就變為了中國、美國和法國,到2020年6月,這個順序再次調整為中國、法國和美國。 中國社科院歐洲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中德合作中心秘書長胡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躍升為德國6月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疫情較早地得到了控制,因此相對于其他國家,德國對中國的出口能夠較好較快地恢復。 在疫情之下,中德之間貿易紐帶加深,對中德關系又將產生如何影響?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此前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曾專門舉辦了一場關于中德問題的專家聽證會。 參加了這次聽證會的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史世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聽證會的原因就在于希望討論有關中德之間的經濟依賴度問題。 中國連續三月成為德國最大出口國 出口需求幫助德國制造商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鎖中恢復起來。最新統計數據顯示,6月,德國工業產值環比增長8.9%,其中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出口環比增長14.9%,創下近30年來環比增幅的新高。 其中,德國汽車工業的產量較前一個月增長了54.7%,不過該產量仍比2月份的產量低20%。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調查也開始顯露樂觀情緒:制造商預計,在未來3個月內,出口量將繼續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進出口數據也體現出各國經濟復蘇的不同階段。 其中,以5~6月為例,可以看到在5月,德國對中國出口72億歐元,較2019年5月同比下降12.3%;對美國出口65億歐元,較2019年5月同比下降36.5%;對法國出口61.3億歐元,較2019年5月同比下降31.8%。 而到了6月,差距進一步擴大,6月德國對中國出口83億歐元,較2019年6月同比上升15.4%;對美國出口73億歐元,較2019年6月同比下降20.7%;對法國出口77億歐元,較2019年5月同比下降10.8%。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已經止跌反升,且超過去年同比貿易額,然而對法美的出口仍在同比下跌之中。 整體而言,2020年上半年,德國對中法美出口額同比分別下跌6.2%、19.3和16.3%。 從進口看,中國也仍是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以6月份數據為例,當月德國從中國進口價值97億歐元貨物,同比增長20.2%。同期,從美國進口44億歐元貨物,同比下降17.4%;從法國進口44億歐元,同比下降20.5%。 整體而言,2020年上半年,德國從中國進口貨物額同比上升5.7%,從法國和美國進口分別同比下降17.1%和4.1%。 在2019年,中德雙邊貿易總額為2057億歐元,中國連續第四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且從201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進口產品最多的國家。 德國外資投資審查收緊 根據德方數據, 2019年德國對美國、法國、中國的出口額分別占德出口總額的9.0%、8.0%、7.2%,為1336.5億美元、1194.7億美元和1077.7億美元,如果再加上荷蘭的話,德國對美法中荷四國的出口額占德出口總額的30.5%。 如前所述,在疫情發生后,中德貿易紐帶持續加深。伴隨對中國出口的貿易額反超美國,德國不少頂尖智庫紛紛撰文討論中國即將成為德國最大出口國目的地這一現象。 在德國國內,德國政經兩界也都及時捕捉到中德經濟貿易紐帶不斷加深的信息,并對此作出探討。 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在6月末,即德國正式接手歐盟輪值主席國之前,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曾舉辦了一場關于中德問題的專家聽證會,其題目就直接起名為“照亮德中之間相互交融與依賴的關系”,其間德國外交委員會中,各個黨團都派代表出席了聽證會。據悉,會議聽證內容十分實際,譬如其中就涉及到供應鏈重塑是否現實等諸多問題。 史世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德國輿論在討論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而這次聽證會就希望論證這一問題。在會議上,德方專家提出了各種見解,其中比如來自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的專家雖然也強調技術競爭 ,但在對外審查制度方面和德國政府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譬如,這些德國專家指出,沒有必要去通過新的、更加嚴格的對外投資審查制度。“他們認為實際上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德國過去的相關對外經濟法已經足夠用了,足夠保護所謂的敏感技術。” 史世偉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德方專家指出,現在表面上說安全問題,實際上還是有擴大化傾向,這對德國來講也是不利的,因為德國其實本來吸引外資就比較少。 德國現在對外投資占世界第五位, 在六七百億歐元左右,但吸引投資量只有270億歐元,在世界排名10~14位。史世偉解釋道,德國工資高、稅法復雜,本來吸引投資就較為困難,而吸引外資對創造就業崗位有利,更加嚴格的(外資)控制并無好處。 胡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亦指出,德國近兩年推出并不斷更新了投資安全審查,這些其實都是有針對性的。 “這些都是隨著經濟關系的日益密切,中國和德國兩個經濟關系極其緊密的經濟體因為經濟治理模式的不同,而凸顯出來的矛盾產物。”胡琨說道,德國重視跟中國的經貿關系,但恰恰是因為中德兩國的經濟、貿易和投資關系越來越緊密,使得兩個國家經濟治理模式之間的不兼容性越來越凸顯。 對于德國是否在重塑供應鏈上的態度更為理性的問題,胡琨表示:對于德國來講,疫情的沖擊給經濟造成的損失本身就很大,如果現在要調整供應鏈,也需要很大的成本。所以我覺得,首先,從中短期來講,德國沒有太大的積極性去調整供應鏈,因為這個需要成本,而且目前來看這個成本是比較難以承受的。其次,德國這種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對企業的引導力也是很有限的,所以中短期來看,德國在現實中并不會太多地顯現這種重塑供應鏈價值鏈的努力,但是中長期來看就難說了。 (來源:第一財經) 2020/8/13 10:35:00 | ||||||||||||||
| ||||||||||||||
|